
“改造之后有了单独厨卫,生活方便太多了!”
这是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815弄41户居民的共同心声。
从国权北路转向何家湾路,能看到几幢颇有年代感的房子。那里隶属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东南侧与原上海海鸥酿造公司酿造一厂厂区接壤,4幢楼原为职工宿舍,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居民格外关注天气,遇到暴雨台风等天气都要提心吊胆,只因那片区域地势低于外围路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上雨污水管线老化,汛期经常发生内涝积水现象。
“最麻烦的是,因为房子太老,没有单独的厨卫设施,我们每天只能走到围墙外的公厕去方便。”回忆过去,居民直言“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上海“拎马桶”改造攻坚战提速,宝山区第一时间在区级层面建立协调机制,由区房屋管理局牵头,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建管委、区规资局、属地街镇等部门参与,将无卫生设施房屋提升改造纳入区城维应急项目,加快推动项目审批、立项等前期工作,提升工作效能。
当年开工、当年完工。2024年底,国权北路815弄4幢无卫生设施房屋的提升改造工作全面完成,41户居民彻底告别“拎马桶”。
改造后,居民家有了独立卫生间。
尽管场地情况复杂,中间还遇到了小插曲,但相关职能部门始终明确,“要以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先,精准施策,形成综合改造‘最优解’。”
宝山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权北路815弄内的4幢楼,一幢为3层建筑,有居民18户,其他三幢为1层平房,有居民23户。
3层建筑的初始方案,拟通过在原建筑外围进行扩建解决楼内居民“拎马桶”问题,但方案深化后,工作人员发现该建筑恰好位于地铁18号线上方。这意味着改造需同时考虑施工难度和安全范围,推进难度倍增。
为此,宝山区房管局会同高境镇相关部门与实施单位共同研究优化改造方案,一方面,利用楼内原公共厨房改建解决6户;另一方面,就近利用外围空地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用连廊的形式与原建筑连接,确保居民出楼即可达。
其余平层建筑则因地制宜设置厨卫设施。据介绍,经过勘查,18户居民家的室外空间较为宽敞,可在入户门处通过室外贴墙加建部分面积设置厨卫设施。其他室外空间局促的情况无法贴临原建筑改造,则充分利用现状房屋或可用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于是,最终方案确定,2户将原空置房屋腾空设置厨卫设施,3户贴临围墙设置。“这样既保证居民原有出行不受影响,也解决居民的‘拎马桶’问题。”
在宝山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改造工作既受到环境条件的刚性约束,也受居民意愿的影响。推进改造工作时,宝山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民生服务“零距离”,确保民生实事办暖办实。
综合改造后。
在与居民沟通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除“拎马桶”外,居民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雨污水管线老化等问题十分困扰。为满足居民的美好追求,改造模式从“拎马桶”改造提标升级为“厨卫综合改造”,在改造卫生设施的同时,同步完成厨房设施改造以及小区综合整治,进行了路面整修、墙面翻新、线路整理等。待改造完成,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这是“居住标准、居住环境的旧貌换新颜”。
在改造意愿征询期间,还有居民反映汛期经常发生内涝积水现象。为此,宝山区专门为社区增设大型提升泵,把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一同解决。
属地居委也全程参与,陪伴在居民身边。针对3层建筑居民均反映想要原楼内改建的厨卫设施的情况,为避免居民之间产生矛盾杭州配资平台,属地居委积极劝导解释,提议采取抽签方式,主动引导居民有序选房。
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