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的“女神”长啥样?辽宁朝阳出土的女神像给出了答案:圆脸颊、高颧骨、蒜头鼻、薄唇抿嘴、大耳有轮……最令人惊叹的是眼部工艺:以玉石镶嵌的眼珠如杏核一般,立体感十足,仿佛仍能洞察人心。经历数千年岁月,“红山女神”的鼻子已经脱落,下颌略有残缺,但左耳的耳洞清晰可辨,这说明当时的女神像佩戴着耳饰,是充满生活细节的信仰载体。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是对国宝珍稀度的极高认可。1983年,牛河梁主梁顶上的发掘现场,一块泥塑的耳朵率先显露轮廓。这掀开了中华文明史上震撼人心的一页:随着清理工作推进,头像、眼睛、下颌逐渐从积尘中浮现,这尊沉睡了5000多年的女神像缓缓“苏醒”。
女神头像是一尊塑泥像,塑泥为黄土质,掺草禾一类植物;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为细泥质。“出土时,女神头像的颜面呈鲜红色,嘴唇涂着饱满的红彩,仿佛先民刚为她完成最后的妆点。”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管理处处长、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张雪说。“当我们站在女神像前,看到的不只是一尊头像,更是中华文明的根系。”
在女神庙遗址,考古队员清理出多尊塑像的肢体残件,包括手臂、乳房等部位,推测这里曾是群像林立的信仰圣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郭明曾多次蹲守发掘现场,她对女神像的文化意义有着深刻的解读,“虽只剩头部残件,但女神立体的眼睛、蚌壳磨成的牙齿,都透着古人的虔诚。它俯视众生时,威严是刻在骨子里的——这是祖先崇拜的具象化,标志着红山文化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迈入‘人文始祖’信仰的新阶段。”
万众瞩目的“红山女神”身上,还有着不少未解之谜:她是首领、祭司杭州配资平台,还是抽象神?神像背后的壁画残片纹样有什么意涵?目前,女神庙遗址因覆土保护处于封闭状态,更引发人们对红山先民信仰世界的无限遐想。近期,博物馆将启动女神庙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展厅环境,配合发掘建设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届时,实验室将设置通透的大玻璃墙,参观者们可以实时观看考古工作人员修复文物、开展研究的场景,让“藏在深闺”的考古工作成为可观察、可感知的展厅。
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